DeviantArt(常被简称为DA站)是全球最知名的数字艺术与创意作品在线社区网站之一。自2000年创立以来,DeviantArt 一直致力于为全球艺术家提供一个自由发布、交流、发现和出售艺术作品的平台。无论是数字插画师、摄影爱好者、传统画家、雕塑家,还是文学创作者,DeviantArt 都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
DeviantArt 的名字来源于英文单词“Deviant”(偏离常规者)与“Art”(艺术),这一命名反映了它鼓励原创、非主流、多样化创作的社区理念。在许多用户眼中,它不仅是一个展示作品的地方,更是学习艺术技巧、建立社交网络、寻找灵感的重要资源库。
截至2025年,DeviantArt 拥有超过一亿注册用户,作品总量超过6.5亿件。这些作品覆盖了极其广泛的艺术领域:从动漫风格的插画、超现实主义的数字绘画,到细腻的手绘肖像、抽象摄影,再到原创文学作品、动画分镜脚本和UI设计模板,几乎涵盖了所有视觉与文学类创作。
DeviantArt 的平台支持十多种语言,全球用户分布广泛,尤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巴西、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忠实用户。其界面设置和互动机制更贴近艺术家日常使用习惯,是许多创作者每日必用的创作社交平台。
该平台的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最初由Angelo Sotira、Scott Jarkoff 和 Matthew Stephens 联合创建。三位创始人都曾活跃于早期的数字音乐与视觉设计社区,对网络文化的走向具有前瞻性的认识。起初,DeviantArt 是一个附属于 Dmusic Network 的应用皮肤分享板块,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发布与交流平台。
2017年,DeviantArt 被全球知名建站平台 Wix.com 收购,成为其子公司。此次收购的目的是将艺术家资源与Wix在网页开发和商业建站领域的能力整合,为创作者打造更加专业的在线展示与商业化工具。收购后,DeviantArt 逐步推出了新版界面“Eclipse”,并不断增加包括版权保护、AI图像识别、在线销售支持等在内的新功能,持续巩固其在全球艺术社群中的领导地位。
从定位上看,DeviantArt 与诸如 Behance、ArtStation、Pixiv、Instagram 等平台的差异明显。Behance 更偏向于平面设计和商业作品集,ArtStation 以概念艺术、游戏设计和3D艺术为核心,而 DeviantArt 则更具“草根”属性,接纳大量二次创作、同人作品和个性风格强烈的独立艺术。它也因此在二次元文化、同人创作、角色设定(OC)、动漫风格插图等领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此外,DeviantArt 对于创作者身份的认同和用户社区氛围的营造也颇具特色。平台称呼每位用户为“Deviant”(异类),每一件作品被称为“Deviation”(偏离常规的艺术表达),这种命名方式体现出DeviantArt 对非主流审美、原创个性和艺术自由的高度包容。平台内部还设置了如“每日特色作品”(Daily Deviation)、Llama徽章奖励、社群活动与比赛等机制,不仅激励创作者不断输出作品,也增强了社区归属感。
在DeviantArt上,用户不仅可以免费注册账户上传作品,还可以通过高级会员服务(Core Membership)解锁更多功能,如自定义资料页、高级分析数据、去广告体验等。同时,平台也为用户提供了出售作品版权、打印成品、接受定制订单等多种变现方式。对于希望将艺术发展为职业的创作者而言,DeviantArt 不仅是起点,也可能是起飞的跳板。
发展历程
DeviantArt 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网络文化变迁的痕迹,它的每一次更新和演化都反映了互联网艺术社区对技术、用户需求和版权环境的适应。不同于许多后来者直接搭建在社交网络或主流平台之上,DeviantArt 几乎是从零开始成长起来的纯艺术社区,其发展轨迹既有技术推动,也有社区文化自发演变的痕迹。
DeviantArt 最初起源于 2000 年,创办人 Angelo Sotira 当时年仅 19 岁。平台最早是 Dmusic Network(一个数字音乐分享平台)旗下的一个附属功能,用于分享 Winamp 播放器的自定义皮肤。用户很快开始上传自己制作的界面图形、图标包、桌面背景和视觉素材,这些“附属内容”逐渐延伸出更为广义的“数字艺术”概念。由于上传内容的形式逐步丰富,创始团队决定独立运营该平台,于2001年将其正式注册为公司。
从2001年到2006年,DeviantArt 经历了早期的高速成长阶段。彼时的社交网络还未兴起,主流论坛和博客也未提供图像作品发布与展示的专门空间,因此 DeviantArt 成为了大量视觉创作者的主要聚集地。用户量快速增加,上传作品的类型也从早期的Winamp皮肤扩展到数字绘画、传统素描、摄影、设计稿、Flash 动画等多种类别。2003年左右,平台首次引入了用户等级系统和“每日特色作品”推荐机制,激励活跃用户持续创作与互动。
2006年,DeviantArt 采取了一项对版权领域影响深远的举措:允许用户为每一件上传的作品选择 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授权方式。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前卫的决定,因为很多平台尚未意识到创作者授权的透明性和明确性对于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提供版权声明选项,DeviantArt 成为了艺术家版权意识觉醒的重要阵地,也间接促成了日后许多创作平台在版权设置上的规范化。
2008年之后,随着Flickr、Tumblr、Facebook 等平台兴起,DeviantArt 的用户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社区的核心用户群保持稳定。与此同时,DeviantArt 不断推出功能性更新,例如作品集系统(Portfolio)、群组功能、站内消息中心的改版、收藏夹的多层分类管理等。这些功能的持续丰富使得 DeviantArt 在“用户创作体验”上始终保持领先。
2014年,DeviantArt 进行了品牌重塑,推出了全新 Logo 和视觉系统,并首次发布了 iOS 与 Android 版官方移动应用。这一动作标志着平台正式进军移动端,并开始主动适应新一代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平台还更新了推荐算法、探索频道以及作品页布局,使用户浏览效率显著提升。
2017年是 DeviantArt 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DeviantArt 被以36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正式成为 Wix.com 旗下子公司。Wix 是一家以“可视化建站工具”著称的科技公司,收购后,双方进行了资源整合。DeviantArt 开始为艺术家提供在线作品集建站工具,创作者可以通过 Wix 技术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独立网站,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与收入来源。
2018年到2020年期间,DeviantArt 推出了备受争议的全新界面“Eclipse”。这次更新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老用户一度无法适应全新的UI和交互逻辑,而新用户则更欢迎响应式、现代化设计风格。Eclipse 模式下,作品展示区、评论区和互动工具被重新设计,移动端兼容性大幅提升。平台虽然经历了部分用户流失,但整体技术基础变得更加稳固,并逐步适应更广泛的用户习惯。
进入2022年,DeviantArt 正式加入AI辅助创作与版权保护的双重赛道。该年,平台发布了名为 DreamUp 的 AI 图像生成工具,允许用户在 DeviantArt 内部使用 AI 创建图像,同时支持对输入内容进行版权声明。这项功能最初曾引发激烈争议——部分艺术家担心自己的作品被训练模型抓取,导致侵权行为泛滥。
DeviantArt 随即推出 DeviantArt Protect 功能,自动监测站外是否出现用户作品的盗用痕迹,并提供维权工具。这一组合功能显示出 DeviantArt 对创作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它在新时代下试图平衡“技术便利”与“艺术原创”的复杂态度。
核心功能与平台特色
DeviantArt 之所以能在全球艺术社区中长期保持活跃与独特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功能设计上的丰富性与专业性。这些功能不仅服务于视觉创作者的发布需求,也深度融合了社区互动、版权管理与商业化变现的多重场景,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的实际需求。
作品展示与分类系统
DeviantArt 支持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上传,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插画、传统绘画、摄影、雕塑作品照片、Flash 动画、网页设计界面图、UI 原型图、漫画分镜、文学作品(诗歌、小说、评论)等。每一件上传的作品被称为“Deviation”,用户可为其添加标题、描述、关键词、所属分类以及是否限制观看等设置。
作品分类方面,平台采用多层次的树状结构。例如,“Digital Art(数字艺术)”下设有“Paintings & Airbrushing(数码绘画与喷枪)”、“Pixel Art(像素画)”、“Vector(矢量图)”等更细分的分类。这种层级结构一方面方便观众精准浏览感兴趣的作品类别,另一方面也为创作者带来了更清晰的归属感与曝光路径。
此外,平台还支持为作品添加关键词(tags),这些关键词不仅方便平台算法进行内容推荐,也提升了作品在搜索中的可见度。尤其对于新用户和刚入驻的艺术家而言,合理的关键词设置是提高曝光率的关键步骤。
社交互动与社区机制
DeviantArt 早期就非常重视社区交流属性,因此设置了多个维度的互动机制。
最基本的是关注系统,称为“Watch”。用户可以选择关注喜欢的艺术家,被关注后发布的新作品会出现在关注者的信息中心(Message Center)中,这种机制确保了粉丝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所喜爱创作者的最新动态。
用户可以在作品下方评论,也可以选择留言在创作者的个人首页(Profile)。DeviantArt 的评论区相对干净,无广告、少刷屏,用户之间的讨论更倾向于围绕创作技巧、风格参考、颜色搭配等内容,交流氛围较为专业且尊重创作者。
收藏系统(Favorites)是平台另一大特色功能。用户可以将喜欢的作品加入个人的收藏夹,并自定义收藏夹的名称、封面图及分类结构。例如有用户会设立“风景灵感”、“角色设定参考”、“排版构图教学”等不同主题的收藏夹,不仅便于个人归档,也间接起到了“策展”的作用。其他用户还可以浏览他人的收藏夹,从而实现内容的二次发现与传播。
DeviantArt 的群组功能允许用户围绕某种兴趣或风格建立子社区。每个群组可以设立自己的作品集、论坛、活动区、新闻推送区等,是平台中自组织社区生态的代表。例如,专注于龙形生物创作的群组、东方Project粉丝绘群组、女性肖像插画群组都在此类机制下蓬勃发展。
创作工具与辅助功能
为了更好地服务创作者,DeviantArt 还开发了一些内建工具和平台服务。
最为人熟知的是 DeviantArt Muro,这是一个基于 HTML5 的在线绘图工具,用户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在浏览器中进行绘画。它支持图层、多种画笔样式、撤销重做、笔压感应(在支持的设备上)等功能,适合进行速写、练习或构图草图的创作。有些用户甚至将完整的插画作品完成于 Muro 中。
Redraw 功能则允许用户将创作过程自动录制下来,观众可以像看速绘教学一样查看创作步骤。这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教学与展示的机会,也促进了创作经验的分享和传播。
移动端体验方面,DeviantArt 推出的官方 App 支持上传、浏览、评论和收藏功能,适配 iOS 和 Android 系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项功能为创作者和观众提供了更灵活的互动方式,尤其在碎片时间浏览作品、进行草稿创作或查看评论回复时非常方便。
自定义与扩展功能
DeviantArt 允许用户高度自定义自己的主页,包括背景图、布局模块、头像、简介、展示作品集顺序等。高级会员(Core Members)还可以解锁更多高级模块,如“自定义小组件”、“访客统计图表”、“外部链接导流按钮”等,使得主页不仅是个人展示平台,也可作为一个简易艺术品牌官网使用。
同时,平台提供开放的 API 接口,开发者和高级用户可通过接口获取作品数据、自动生成展示页面、同步更新等。许多艺术家会将 DeviantArt 与个人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如 Twitter、Tumblr、Instagram)进行联动,实现多平台整合。
商业模式与创作者支持
DeviantArt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创作者群体和稳定访问量的艺术社区,其商业模式不仅服务于平台的持续运营,也致力于为艺术家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在数字内容版权变现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DeviantArt 在变现渠道、付费服务、作品销售系统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支持体系。
作品销售系统与 Prints 商店
DeviantArt 最早于2003年左右引入了“Prints”服务,为创作者提供作品打印销售功能。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设置为可购买状态,用户可选购包括海报、帆布画、相框照片、明信片、日历、抱枕等多种形式的成品。平台会根据订单进行按需打印与配送,艺术家则根据销售价格获得一定比例的收入分成。
这种“无需库存”的按需生产方式非常适合中小型创作者,不需要提前投入资金制作周边,也避免了库存积压的风险。对于没有条件自建商店或进行海外物流管理的个人艺术家而言,这种平台内嵌式销售通道提供了极大便利。
创作者可以自行设置商品售价或使用平台建议价格,平台会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佣金比例根据商品种类和销售定价的不同有所差异,通常在10%-40%之间。Prints 服务目前主要面向北美和欧洲用户,部分地区存在配送限制,但总体来说依旧是 DeviantArt 用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高级会员服务(Core Membership)
DeviantArt 提供的 Core Membership(核心会员)是一种订阅付费服务,为用户解锁更多平台功能和个性化设置。它分为多种付费档位,按月、季度或年度计费,具体价格会根据汇率及地区调整。
核心会员的主要权益包括:
- 主页高级自定义功能:支持添加高级小组件、设置动态背景、使用 HTML 模块等;
- 浏览无广告体验:Core 用户在访问平台时不显示任何形式的广告;
- 高级分析功能:可以查看访客来源、作品浏览趋势、收藏分布等详细数据;
- 作品优先推荐:Core 用户发布的作品在探索页或标签搜索中有更高权重;
- 支持更高分辨率作品上传与销售选项:尤其对出售实体商品的创作者更为有利;
- 用户名修改权限:普通用户注册后用户名不可更改,Core 会员每6个月可修改一次。
这些功能的设置并不影响普通用户的正常使用,但对于希望精细管理主页、打造个人品牌或深入分析数据的专业用户而言,Core Membership 提供了可观的实用价值。
DreamUp 与定制作品功能
2022年,DeviantArt 推出了名为 DreamUp 的 AI 图像生成平台,允许用户输入文字提示词生成视觉作品。与其他 AI 平台不同的是,DreamUp 强调了“创作者控制权”: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允许其公开作品用于 AI 模型训练,并在生成图像时附上标明“AI 生成”的图示,以确保透明度。
DreamUp 同时也是一个创作者接单平台。艺术家可以在 DreamUp 接受用户定制请求,根据客户提交的关键词、风格要求和预算提供原创作品。这项功能实际上扩展了传统“私信接稿”的工作模式,使得更多非专业买家可以在平台内便捷地找到合适的创作者并下单。
平台为双方提供了支付保障机制,确保订单完成后才转账给创作者;如有争议,亦可通过站内仲裁系统进行调解。这种半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对于希望扩大接稿渠道但又缺乏自建店铺能力的艺术家来说具有实际意义。
Exclusives(原 Adoptables)系统
在 DeviantArt 的部分垂类创作圈(如虚拟角色设定、拟人角色、原创种族文化设定等)中,“Adoptables” 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变现方式。艺术家会设计一组角色,并开放出售角色的“拥有权”——购买者可获得角色设定的使用权,用于自己的创作、商业授权或收藏。
2024 年后,平台将 Adoptables 正式整合为“Exclusives”功能。艺术家可在作品上传时勾选“Exclusives”标签,设置售卖价格、购买权限和附加授权说明。用户付款后将获得该作品的唯一所有权,并可解锁附加内容如高分辨率源文件、PSD 素材、角色资料设定等。
这项功能已成为部分创作者的重要收入来源,尤其在虚拟偶像、世界观设定、原型角色设计等领域极具市场需求。平台也对 Exclusives 实行版权保护措施,防止已售角色被非法转载或冒用。
支付与提现机制
DeviantArt 为创作者提供名为“DeviantArt Points”的积分系统,用于站内交易与奖励。积分可用于打赏、购买 Core 会员、下单专属作品等。用户可通过 PayPal 将积累的 Points 提现为真实货币,平台设有最低提现额度与手续费比例。
此外,部分销售(如 Prints 和 Exclusives)直接通过美元结算,收入可绑定 PayPal 或银行账户提现。平台在支付安全性和流程透明度方面表现稳定,虽不如电商平台那样灵活,但对于个人艺术家而言已足够支撑基础运营。
版权政策与争议事件
版权问题是所有创作平台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尤其是在DeviantArt这种以“原创作品展示”为主要功能的社区中,如何保护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如何处理侵权纠纷、如何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型版权挑战,一直是平台治理的重点。
DeviantArt 在版权管理方面的策略,经历了从“放任式展示”到“主动式干预”的演变过程。尤其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 Art)和数字资产(如NFT)迅速兴起的背景下,平台开始更加积极地保护创作者权益。
Creative Commons 授权体系的引入
2006年,DeviantArt成为较早引入 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授权机制的大型艺术社区之一。用户在上传作品时,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开放共享,以及以何种方式共享。例如:
- 允许他人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
- 允许非商业用途的修改;
- 完全禁止他人使用,保留所有权利(默认选项);
- 允许商业用途使用但需署名等。
这一功能的引入大大提升了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控制力,也教育了平台用户关于版权的基本认知。Creative Commons 的授权方式清晰、易懂,既能方便创作者表达使用意图,也有利于第三方在引用作品时避免侵权。
但与此同时,由于 Deviation 数量巨大、上传门槛低,平台长期存在部分用户盗用他人作品冒充原创的现象。尤其是在外链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的情况下,原作者的信息往往被抹去,给维权带来极大困难。
DMCA 机制与版权申诉流程
为了配合美国本土法律要求,DeviantArt 实施了 DMCA(数字千年版权法)下的版权投诉制度。任何人发现自己作品被他人非法上传到平台,可以通过站内的“Copyright Policy”页面提交 DMCA 投诉表格。平台会在合理时间内审查请求,如情况属实将删除侵权作品,并可能对上传者账号采取警告、封禁等措施。
不过,该流程需要提供详细证据和身份认证,门槛对普通用户来说较高,且存在维权周期较长、跨国沟通不畅等问题。此外,平台本身作为“中立发布平台”通常不主动介入版权争议,只在收到正式投诉后才启动处理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版权治理的主动性。
DeviantArt Protect 系统
2022年,面对日益严峻的版权保护挑战,DeviantArt 推出了自研的“DeviantArt Protect”系统。这是一种自动化的图像识别与监测工具,旨在帮助创作者发现站外可能存在的盗图、抄袭、未经授权再发布行为。
其工作机制为:用户上传作品后,系统会对图像进行特征识别与指纹标记,并在整个互联网范围内持续搜索相似图像。一旦发现可疑相似作品,系统会通知原作者,提示其可以采取进一步维权措施,如向对方平台发起投诉、通过站内系统记录取证等。
这一功能的推出受到广大创作者的欢迎,尤其是那些曾经多次遭遇作品被无授权转载到Facebook、Pinterest、Redbubble等平台的艺术家。Protect 系统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版权安全网”,也大幅减少了被动发现侵权的时间成本。
与 AI 生成艺术相关的争议
2022年末起,AI 绘图工具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DALL·E 等开始风靡网络,AI 所生成的图像在精度、风格还原度、效率等方面表现惊艳。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模型往往在训练阶段使用了大量未经授权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 DeviantArt 上的原作。
不少 DeviantArt 用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作品风格出现在 AI 生成图像中,却从未授权这些训练行为。更有甚者,一些 AI 模型甚至能够“模仿”某些知名用户的绘画习惯,生成高度相似的风格图像,用于商业使用。
对此,DeviantArt 面临巨大压力,并作出一系列调整:
- AI内容标识:平台规定,任何使用 AI 工具生成的作品,必须在上传时明确勾选“AI 生成”选项,并标记生成方式;
- 创作者拒绝授权机制:用户可选择“不授权自己的作品用于 AI 训练”,平台将标记这些内容为“opt-out”,并封禁抓取行为;
- DreamUp 限制训练来源:平台自研的 DreamUp 工具承诺仅使用获得授权的数据集,不含任何未经同意的社区作品。
尽管这些措施尚难从根本上阻止全网范围内的侵权风险,但至少体现出 DeviantArt 在政策层面的“创作者倾向立场”。这一点在艺术家社群中被认为是“难得的态度”。
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重建
虽然 DeviantArt 在过去几年内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机制,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仍是一个持续重建过程。一些老用户认为平台对大规模爬虫和AI训练数据防护不力;也有人对 Protect 系统的实际覆盖效果持怀疑态度。
为此,平台增加了社区投票机制与公开反馈板块,允许用户对新功能、政策条款、推荐算法、封禁机制等提出意见,并由官方人员定期回应。这一举措为创作者提供了参与平台规则制定的机会,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用户对治理透明度的认同感。
社区文化与术语
DeviantArt 不仅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更是一个充满个性、秩序感与归属感的创作社区。它之所以能够在多个互联网世代中保有稳定的用户基础,与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和长期积累的内部“术语生态”密不可分。这些文化符号和术语不仅体现了平台的传统与特色,也在用户间起到了身份认同、社交互动和激励创作的作用。
Deviant 与 Deviation:身份与作品的命名体系
在 DeviantArt 上,每位注册用户被称为一位 Deviant,每件作品则被称为 Deviation。这种命名方式非常具有辨识度,也体现出平台对“非主流”、“原创性”的文化认同。
与其他平台将用户视作“成员”、“用户”不同,Deviant 这一术语隐含着“与常规不同者”、“挑战规则者”的寓意,贴近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由表达与个性突破的理念。相应地,Deviation 不再仅仅是“作品”,更是一种“与主流审美的偏移表达”。这种命名体系逐渐在用户心中形成共识,成为 DeviantArt 最鲜明的文化标签之一。
Daily Deviation(每日推荐)
Daily Deviation,简称 DD,是 DeviantArt 最具影响力的推荐机制之一。由站方挑选的作品每日展示在首页推荐位,涵盖插画、摄影、文学、工艺、三维建模等多个门类。被选为 DD 被视为平台对创作质量的高度认可,往往会为作者带来大量关注、评论与收藏。
DD 不是完全算法驱动,而是由特定领域的“社区策展人”结合用户提名进行筛选,因此更注重作品的原创性、情绪表达与技术细节。许多艺术家以“获得过几个 DD”作为荣誉写入个人简介,甚至成为接稿、求职时的重要履历。
Llama Badge(羊驼徽章)
Llama Badge 是 DeviantArt 推出的一种趣味性虚拟奖励系统。用户可以互相赠送 Llama,作为友善互动或欣赏的象征。徽章本身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也不具备交易功能,但获得数量会在用户主页显示,并分为多个等级,例如“Super Llama”、“Albino Llama”、“King Llama”等。
这一机制起初作为愚人节彩蛋上线,结果因过于受欢迎而保留至今。赠送 Llama 成为用户之间打招呼、鼓励、表达感谢的一种轻松方式,也形成了 DeviantArt 内部特有的“幽默文化”。
收藏夹与策展文化
与传统“点赞”或“转发”功能不同,DeviantArt 的收藏系统允许用户建立多个自定义收藏夹,并为每个文件夹命名与分类。例如有的用户创建“配色灵感”、“建筑透视练习”、“未来世界设定”、“美型眼睛参考”等主题收藏。
这些文件夹不仅是个人灵感资料库,更常被他人浏览。一些活跃用户通过策展形成了自己的“视觉品牌”,甚至吸引艺术家主动向其提交作品以求收录。收藏夹也逐渐演化为一种“次创作”行为,体现用户的审美取向和内容组织能力。
Kiriban(页面浏览纪念)
Kiriban 是一种源自日本ACG文化的趣味活动,也被 DeviantArt 社区广泛采用。具体做法是:用户预告自己作品页浏览数接近某个整数(如10,000、50,000等),并宣布谁在该时刻截屏并提供证据,将获得一幅定制作品作为奖励。
Kiriban 活动通常由艺术家自行发起,有时也设置附加条件,如“限为长期关注者”或“仅限原创OC头像图”。这种互动机制强化了粉丝粘性,也促进了社群内部的正向传播。
Plz 账号与表情文化
在 DeviantArt 评论区,经常会见到形如 :icon某某plz:
或 :某某plz:
的代码,这些是平台的 Plz 表情账号 系统。用户可注册一个头像为特定表情图片的账号(例如“rageplz”、“lolplz”等),其他人只需在评论中调用其名称,即可在评论中插入该头像作为动态表情使用。
这类账号通常拥有单一用途,头像即是表情图,用户名中含“plz”字样以便调用。Plz 系统起初出于社区自发创作,平台并未官方引导,却因用户创造力而繁荣发展,至今已有上千种表情被广泛使用,成为评论区沟通与玩梗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群群组与活动文化
DeviantArt 的群组功能支持艺术家围绕特定题材、风格、地区或创作理念建立社群,每个群组都有作品收录区、新闻发布页、成员列表与定期活动。热门群组常年举办绘画比赛、主题挑战、合作项目等,活跃用户也因此结识同好。
例如,“CreatureDesignHub”群组定期发布怪物设定挑战,“DailySketchChallenge”鼓励用户每天上交一个主题草图,而“OC-Battleground”群组则围绕原创角色设定进行互动性剧情构建。这些活动强化了 DeviantArt 的社区归属感,也为用户持续创作提供了动力。
术语文化的广泛传播
DeviantArt 内部术语已深度融入全球创作者社群。例如:
- OC(Original Character):原创角色;
- Adoptables:可购买的原创角色;
- Base:供二次创作用的素体图;
- Art Trade:艺术互换,双方互相为对方创作作品;
- Request / Commission:免费绘制请求 / 付费委托;
- WIP(Work in Progress):未完成作品草图;
- Speedpaint:速绘作品。
这些术语跨越 DeviantArt,广泛传播至Pixiv、Twitter、Tumblr、Instagram 等平台,甚至成为全球绘画圈的通用术语体系,其影响力不容小觑。